作者:咖啡里的云股票配资平台大全
声明: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抄袭必究!
《南京照相馆》,这不是电影,是血写的历史。
那些照片都是真实史料,后来成了审判战犯的铁证。
“1213”这个数字在电影里反复出现,懂历史的都知道意味着什么。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的开始。
作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献礼电影,《南京照相馆》不管是剧情,还是拍摄手法、演员表现都属上乘。
影片的英文片名“Dead To Rights”,意为“确凿无疑的罪行”,而向世界证明这些滔天罪行的,正是一群南京人在生死关头穿越死亡之海守护下来的血泪影像。
影片从南京小老百姓的视角,从街角的一家小小照相馆作为故事载体,去探寻当年在南京发生的惨剧真相。
这样的题材,相信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看了都会由衷地愤怒。
但《南京照相馆》的看点,却不完全是因为题材的优秀。
相对于过去同题材的影片如《南京南京》、《拉贝日记》、《金陵十三钗》等,《南京照相馆》的拍摄者明显已经非常克制。
一家名为“吉祥”的照相馆里,在这个被高度压缩的封闭空间,使原本不同职业、素无交集的人物骤聚一处,迫使其在短时间内完成角色与功能的快速重组,在至暗时刻完成心理蜕变。
小空间里的群像戏,辅以相机、底片、暗房灯等技术道具,这样的组合设定天然携带戏剧张力。
这种从“求生”到“觉醒”的转变,成为电影的叙事内核,这也成为该电影区别于其他同题材作品的特点。
电影里,侵略者每一颗射向老百姓的子弹,都仿佛射进电影院观众的心脏。
影片中揭露了侵略者的滔天罪行,如批量枪决老百姓,百人斩竞赛,用燃烧器烧人,将婴儿摔死,强jian照相馆老板未成年的女儿.....
相信绝大多数观众对这类题材的电影都怀有一种复杂且矛盾的观影心理。
一方面,这段历史是全体中国人无法忘却的国家之痛。
也正因如此,观众深知这类电影必然承载着极为沉重的情感,它就像一根扎在民族记忆里的倒刺,稍一碰触,便会引发钻心的疼痛。
另一方面,这段历史又绝不能被忘却,唯有铭记,才能反思战争,并珍惜和平。
《南京照相馆》的特别之处,正在于它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导演申奥把镜头钉死在100平米的照相馆。
日军军官伊藤送来“亲善照”胶卷要求冲洗,却不知暗房正在发生一场“影像反击战”,刘昊然饰演的邮差苏柳昌偷偷将屠杀底片与“亲善照”双重曝光。
显影液流过相纸,左侧是日军假笑递糖的摆拍,右侧同步显出血泊里抽搐的躯体。
导演新颖的处理,演员绝妙的演绎,剧本精彩的打磨,才是《南京照相馆》的质量保证。
“吉祥照相馆”显然没有吉祥的事情发生。
但“照相”却是贯穿全片的核心动作,也架起了尖锐的视角——枪支、刺刀与相机、胶卷的关系,掀动了整场叙事风暴。
伊藤这个角色,打破了我们对以往电影中类似人物的惯常想象。
刚入伍时,他面对军官枪决平民时的瑟缩,让人恍惚看见《南京南京》中角川正雄的影子。
但后续的演变则更显真实。
他对苏柳昌说“我们是朋友”,但事实上,这个出身贵族、看似礼貌的年轻人,比那些挥刀的士兵更可怕。
他给了苏柳昌两张离开南京的通行证,却是死亡通知单,以确保大屠杀的秘密不会泄露。
这种冷酷与虚伪的结合,坐实了苏柳昌的那句“我们不是朋友”。
在申奥导演的故事里,无论苏柳昌、还是金承宗等照相馆匠人,其实都是最普通不过的小老百姓,与“抗日神剧”里高大上的大主角们截然不同。
为了尽可能地多活一日,这几位百姓被迫帮助日军摄影师冲洗底片,却意外冲印出了能证明日军屠城的罪证照片。
而原本只想在大屠杀中活下去的这几位老百姓,最终还是勇敢了起来,他们决定让这些底片留存下去。
他们最终把浸着血泪的“底片”递到观众手中,这些底片里既有侵略者暴行的铁证,也有无辜生命的悲鸣,更有普通人在绝境中对真相的守护、对家园的执念。
这些底片不是让我们困在过去,而是要我们带着它们往前走。
《南京照相馆》里,没有以一己之力扭转乾坤的机械降神,只有牺牲了性命也只能做一点点事的普通人。
但当他们被唤醒、选择做这一点点事之时,那种无限的崇高感,便洋溢在大银幕之上了。
而且,《南京照相馆》对小孩子也是非常友善的。
血腥镜头点到即止,既能让孩子们学习、感受到那段屈辱史,又能让孩子们在演员优异的演技里,认识到日本侵略者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他们只会比比电影里更加残酷。
一部电影,唱的是历史,敲的却是今人的心门。
导演这波“只讲故事不讲伤口”,简直高级。
有些痛楚,不说,比说还狠,它仿佛用一根头发丝,在观众心上来回轻轻拉锯,比直接捅刀子还疼。
比血腥更血腥的,从不是镜头下的皮肉横飞,而是那些“你懂的”隐喻。
《南京照相馆》没一味堆砌惨状,导演申奥甚至删掉了原本就写好的“被打戏”。
我们早在课本里学过历史,这回只想让你细细咂摸人性的微光。
日本兵搂着中国孩子拍“亲善照”,下一帧就用刺刀挑开孕妇的肚子。
墙上挂着“仁”字牌匾,底下军官在比赛砍人头。
最要命的是婴儿那场戏——银幕只拍王传君崩裂的眼角筋肉和暴起的青筋,婴儿坠地的闷响从背景音里渗出来。
女主林毓秀,最开始靠着讨好日本人“混饭吃”,看着有点“油滑”,等见着小孩被当玩偶一样摔死却还要配合拍“亲善假照”,整个人崩了。
导演根本不表演暴力,旗袍盘扣断了,眼影成了熊猫眼,这点糟践和狼狈,只有经历过苦难的大人才一秒入戏。
在满目疮痍的南京城,狭促的暗房与肮脏的地下室几乎成了人间炼狱里的最后避难所。
死里逃生的苏柳昌、想靠着日语混口饭吃的王广海、把与胡蝶的合照视为命根子的林毓秀、“当兵的”宋存义,以及照相馆的真正主人——老金一家四口,这些原本只求保命的普通人,因为卷入了给日军冲洗底片的危机,而意外发现了屠城罪证。
其实老百姓都爱看大场面,但这回真正让你晚上睡不着觉的,偏偏不是漫天血色,而是照片背后“合影者都已无命”的冷峻事实。
暗房红光照亮的何止历史。
当苏柳昌用身体堵住排水管护住底片,当疯癫的女人把戏服裹在相册外传递出去,七个原本互不相识的平民完成了从“保命”到“保证”的蜕变。
胶片会褪色,但显影液洗出的人性光辉永不消逝。
照片穿过战火,电影跨越时空,让课本中的文字变得更加鲜活,让孩子了解先辈的勇敢与无畏,更知和平时代的珍贵、吾辈自强的意义。
影片并非没有彩蛋,当你走出影院,看到今日盛世中国的真实图景,山河无恙、万家灯火,这就是电影的最大彩蛋。
~End~
(所有配图均来自网络)
作者:咖啡里的云
一直一直
在文字的陪伴中倾诉一颗不曾叛离的心
坚信成长才是女人最终的归宿
愿你能在我的文字里感受温暖和深情
天牛宝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