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菜园遗址位于宁夏海原县菜园村炒股配资找配资,距今 4500 年左右,属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存,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原始土著文化,对于研究西北地区新石器文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着眼菜园文化遗存中的建筑遗迹和部分陶器,兼论其独特性。
关键词:固原;菜园文化;墓葬;陶器
菜园遗址地处宁夏海原县菜园村,有遗址三处 —— 马缨子梁、石沟、林子梁,墓地五处 —— 切刀把、寨子梁、二岭子湾、瓦罐嘴和林子梁西坡。遗址区共有百余座墓葬、十几座房址、几十座灰坑窑址。各墓葬中出土的随葬品可分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等。生产工具有陶、石、玉、骨等。石器、骨器制作规整,磨制精细,显示出较高的工艺水平。其中农业工具仅有几把石刀和陶刀,余下的多与畜牧有关,反映出农牧兼营的生产形态。陶器是出土遗物中的大宗,按用途分为炊器、水器、储藏器和食器,器形以小口罐、单耳罐、双耳罐为最多,在总体上显示出强烈的地域特色。通过科学系统的考古发掘和大规模田野调查发现,它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原始土著文化,是陕、甘、宁三省交界处的齐家文化的主要源头或直系前身。
一
固原菜园文化建筑遗迹特征
作为一个自成体系的原始土著文化,除马缨子梁遗址外,固原菜园文化其他遗址和墓葬群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属于新发现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墓地。总体上根据各遗存及陶器特征演变轨迹及年代看,马缨子梁遗址在遗存时间上大抵相当于马家窑文化早期 “石岭下类型”,各墓地(切刀把、寨子梁、二岭子湾、瓦罐嘴)以及林子梁早期的两座墓葬,在时间上大抵相当于马家窑文化。石沟遗址和林子梁遗址第一期到第二期、三期,相当于马家窑文化晚期(半山文化)的遗存,林子梁遗址的第三期四段相当于马家窑文化晚期(马厂文化),第三期四段以后又或多或少见到齐家早期文化的影子。这样的穿插关系让我们看到菜园文化既有其他文化的转嫁,也有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应当排除文化的单一性。
展开剩余88%(一)墓葬、葬式特征
1. 墓穴
海原菜园遗址的几处墓地,考古发掘报告整理墓葬形制有竖穴土坑、竖穴侧龛、竖穴洞室、洞室侧龛墓 4 种,其中,竖穴侧龛和洞室侧龛为国内新石器时代的首次发现。与此相关连的是固原境内出土的春秋战国墓葬,主要分为竖穴直洞和竖穴偏洞,头低脚高。两相比对,除在穴坑的形状上有所区别外,竖穴土坑的偏洞和直洞的相似性值得引起关注。两个时代的民族或者文化有没有关系此处不谈,但菜园文化的多种墓穴形制应当引起广大学者系统研究。笔者以为,这样的墓葬布局绝不是随意为之,而是根据死者的身份地位、家族构成、性别、年龄,甚至死者的死法等有一定关联。当然,这是另外的话题。
2. 葬式
菜园文化的各墓葬群多以单人葬为主,合葬者很少,除寨子梁墓地外,多采用侧身屈肢葬,还有一种为蹲踞式,这种葬式集中在切刀把、瓦罐嘴、二岭子湾墓地;同样超乎想象的还有跪踞式,见于林子梁(西坡)、瓦罐嘴、切刀把墓地;仰身和俯身者只见于切刀把墓地,这与半山文化葬俗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陈洪海认为,“屈肢葬是一种传统葬式,齐家之前就曾经流行过并且有其固定的分布范围,齐家之后侧身屈肢葬在秦人墓里依然流行。即使仰身直肢与侧身屈肢的合葬,也不是齐家期才有[1]。” 这个观点可以作为参考,但他同时提到的 “单人屈肢葬与合葬墓中的屈肢殉葬者结合来看,显然这是一个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的群体” 的观点有待研究。从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以及当今还保留丰富的丧葬文化来看,中国的丧葬文化在历史当中千变万化,在无数次的变化中又没能离开主流观念,即再生、升仙、还魂。所以,笔者以为,菜园文化的多种葬式表明的正是复杂的丧葬文化,像墓葬形制一样具有与身份地位、家族构成、性别、年龄,甚至死者的死法等不同关系而对应的葬式。而屈卷身体类的不管是跪式、蹲式,还是侧卷式,都与再生有关,因为人在孕育期的样子正好如此。
还应当注意的是,菜园文化墓葬多是单身葬,而非史前文化多见的二次葬 —— 瓮棺葬。马家窑文化各时期 “墓葬形制始终以土坑墓为主,半山类型时期未见有瓮棺葬”[2]。就此现象来分析,菜园文化有一部分与半山类型有关,菜园文化是否传递了半山类型没有瓮棺葬的习俗目前不得而知,但更加能够肯定的是,均不见葬具的菜园文化的多种葬式,正是体现了浓厚的丧葬文化。有人对 1978 年河南省汝州市阎村出土仰韶文化绘有 “鹳鱼石斧图” 彩绘陶缸研究中,引用前人研究成果的二次葬 —— 瓮棺葬的意义,“在原始社会时期举行二次葬,目的是为了同氏族的成员在死后也能相聚在一起。所以,像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等许多遗址,都发现公共墓地,他们的墓大都为二次葬”[3] 。《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也有相关记载:“汉武帝元封二年,…… 其葬作大木椁,长十余丈,开一头作户。新死者皆假埋之,才使覆形,皮肉尽,乃取骨置椁中。” 菜园文化中很少有二次葬 —— 瓮棺葬,能够表明他们严格遵循着本族的丧葬文化。
(二)建筑遗迹特征
菜园文化的房屋建筑遗迹,见于切刀把遗址和林子梁遗址,以林子梁遗址最为典型(切刀把遗址的房屋遗迹不甚明了)。马家窑文化的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建筑,也有平地建起的房屋及分间房屋。而林子梁遗址的特点是半地穴式与窑洞式共存。半地穴式房址有封闭式与半开放式两种,面积都不足 10 平方米。半地穴式房屋在临潼姜寨遗址、其他仰韶文化遗址都有发现,符合黄土高原的环境所需。
更符合黄土高原的环境所需的是窑洞式房屋,也是林子梁遗址最有特色的遗迹现象,它贯穿于早晚各期、段,是这一文化建筑形式的主流,但在各期、段中却有所不同,面积大小、设施多寡也不尽相同。窑洞式房屋有穹隆顶和拱形顶(筒拱顶)两种,面积多在 10 平方米以上,结构较完善,一般由居室、门道、场院三部分组成,多在门道和居室之间设隧道式门洞,有的在居室内设套窑。居室又由居住面、墙壁、房顶和室内附加设施四部分构成。居住面有马蹄形、扇面形、椭圆形多种。大都平整坚硬,有的铺垫有黑护土,有的搀和料石粒。墙壁的纵、横剖面都呈弧形或呈直弧形,但较平整。很多房屋的墙壁上还涂抹一层草抹泥,最厚处达 10 厘米。
林子梁遗址的窑洞式房屋是目前我国所发现的最早的窑洞式房屋之一。房址及墓葬中出土的石刀、陶刀、细石器、兽骨等,说明当时经济形态是农、牧兼有的。
二
陶器特征
菜园遗址随葬品中,陶器是大宗,多以瓮、壶、小口罐、单耳罐、盆等生活用具作为基本组合。
(一)彩陶类
要表现菜园文化彩陶的独特性,我们还需以周边与菜园文化有叠加关系的文化类型彩陶特征作参考。前文有述,固原史前遗址文化类型留有仰韶文化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马家窑晚期的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以及齐家类型等,这里重点选取几种。
首先看石岭下遗址彩陶特征:1991 - 1993 年共 5 次发掘的甘肃省武山县傅家门遗址,分为北、南、中三个发掘区,北区和南区为 “石岭下类型”[4]。石岭下类型的分布中心在天水 —— 武山一带的渭水上游,以及洮河上游。向东以六盘山为界,西至甘肃迭部,北到甘肃庄浪,南至陇南武都,其范围大致在北纬 35° - 32.5°,东经 103° - 107° 范围内。该文化类型的彩陶钵、盆、瓶、罐和瓮等纹饰有几个特征:弧线三角圆点纹,呈变体鸟纹形象,弧线三角圆圈纹,圆圈内多填有竖线或勾线;弧线三角圆圈网格纹在圆圈内,圈内有竖线或勾线[5]。三种变体的多层花纹,曲线优美,强调弧度。
其次看马家窑文化类型彩陶特征:通过 1977 年发掘的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遗址[6]和对马家窑文化的相关问题[7]、马家窑文化分期[8][9]来看。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在早段时期的彩陶纹饰特征为一周连续紧凑的 “S” 形,如一组并列有序的变异鸟形。中段特征纹饰和早段部位差不多,多描绘在器物上腹一周,但 “S” 形有了变化,多了带弧度的三角纹或者加入了点状纹。晚段的纹饰由条纹布满器身一周的 “S” 纹演化为水波纹。
再次看半山类型彩陶特征:经严文明先生考证,半山类型的被安特生认为 “丧纹” 的彩陶,不仅是随葬品,也是日常生活用品[10],与菜园文化墓葬出土彩陶和素陶属同一种现象。大量的半山类型遗址所见的彩陶,明显继承了马家窑彩陶遗风,纹饰布满器物腹部的 3/5 左右,黑彩大面积涂抹为特点,涡旋纹和网纹搭配。
再回到菜园文化彩陶特征:菜园文化彩陶罐(图一),彩陶色为黑色,主要纹饰为交叉的窄网带组成较为规矩的方点纹,中腹的部位,有柳叶形的粗黑线三条,竖向并列为一整体,分出了两大区域。不见上述文化类型的弧线三角圆圈网格纹、“S” 形的演变纹以及主流纹饰的涡旋纹。菜园文化的单耳彩陶壶(图二),我们看到该器物的身上主要为椭圆形并列一周,椭圆形内用网纹填绘,红黑相兼,有些马家窑文化的遗风,但在颈部用这样的细网纹装饰还较为少见。菜园文化彩陶钵(图三),器型不大,所以设计了并列线条组成的三角纹,排列在上腹,内口沿上有半圆线和三角纹,较为独特。
(二)素陶类
陶罐一种(图四),显著特征是编织的篮纹(本文也称为绳纹)布满了器物的全身。在颈部和肩部的交汇处,堆塑了并列方块点状的纹饰,之下堆塑几处向顺时针倾斜的 “I” 纹。
陶罐另一种(图五),显著特征是肩部下折腹的部位,堆塑了一圈绳纹,系在绳纹上的有 “Z” 纹。肩部偌大的区域没有点缀纹饰,而是集中在腹部到底的部分。这种装饰方法同样反映在(图六)的双耳陶罐上,形状非常特别,肩部很溜,腹部很下垂,在菜园文化陶器中有不少这样的器型,但在其他同期文化类型中很少发现。
菜园文化陶罐的一种(图七),多显示为灰色陶质,不仅在壁上变薄,而且在外壁经过印拍装饰了纹饰后,还刻划了较为紧密的竖式条纹,如栏栅。
综合以上,菜园文化的彩陶和素陶表现几方面的显著特征。一是彩陶的纹饰趋向于方正、三角式的棱角分明,而非其他文化类型的圆滑和曲线的流动美。二是彩陶相对体积不大,以小中型器物为主。三是素陶的纹饰用点状方块堆塑 “腰线” 的现象很突出,并附加 “I” 形符号;稍大的陶罐肩部素面无纹,篮纹或短截的绳纹分布在肩部以下。四是彩陶和素陶的腹部普遍有下垂感。
纵观菜园文化陶器遗存,以小口罐来讲,整体上有其特征,如从第一期二段开始,颈和肩的交界由不明显变为明显,附加堆纹由肩下部提升到肩上部,溜肩向微垂演变。以单耳罐为例,以前的垂肩过渡为圆肩、广丰肩,腹部有上鼓 —— 中鼓 —— 下垂感。据相关研究,菜园文化因素与 1979 年发掘的,其中将下层出土遗存命名为 “常山下层文化” 有密切关联,与之后的齐家文化也有关联。
三
关于菜园文化的递传问题
谈到菜园文化的叠压或者传承方面,应该提到常山文化下层文化,其与齐家文化的紧密关系成为学术界的共识,特别是菜园遗址发掘之后,菜园文化的提出[11-13],有些学者注意到了常山下层文化与仰韶文化,菜园文化与齐家文化之间的诸多方面尤其在器型方面的相似之处,甚至将菜园文化和常山文化等同[14][15]。目前学术界基本认为,常山下层文化来源于大地湾四期或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最终发展为齐家文化。
再进入器物特征的视角,菜园文化彩陶钵,在小体型和矮尺寸的器物上设计了简易而刚劲有力的三角纹,内口沿上有半圆线和三角纹装饰。稍晚于菜园文化的固原地区出土齐家文化彩陶上出现了类似的变化纹饰,还有这种矮钵棱角分明的造型,也是固原地区齐家文化陶钵的常见形制。常山遗址的陶器以绳纹为主,篮纹次之,但绳纹痕迹浅且松散,多为横式或斜式,用专用的印拍完成,但竖式的绳纹罕见。菜园文化素陶中竖绳纹或竖线纹较为多见,绳纹痕迹深且较为紧密。到齐家文化时期,此类紧密而深的竖式条纹在小中型素陶器上表现非常多,同时影响到彩陶的装饰法,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博物馆所藏此类齐家文化的竖条线组成栏栅状的彩陶[16]可见。因此,学界认为菜园文化与仰韶晚期文化、马家窑半山类型、常山文化等有关联。1986 年至 1988 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北大考古系、宁夏考古研究所联合进行发掘的菜园遗址,出土各类完整或可辨的器物 5000 余件,学者们揭示其文化内涵,认为齐家文化的主体是从 “菜园遗存” 中孕育出来的。通过本文的分析,笔者认为该观点具有一定的依据和权威。
四
结 语
菜园文化是公元前 2500 年 - 前 2200 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在历史上演化仅 300 年,相对其他新石器文化类型来说是短暂的,但文化内涵非常重要,其关联了黄河流域的多种文化类型,又显示出自身的独特风格,被称为当地的土著文化,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
•
✦
[1] 陈洪海:《甘青地区史前墓葬中的葬式分析》,《古代文明》(辑刊) 2003 年第 1 期,第 138 - 153 页。
[2] 康庆霞:《马家窑文化墓葬研究》. 吉林大学 2023 年硕士学位论文。
[3] 潘天波:《史前鹳鱼石图:一场丧葬仪式》,《中国美术研究》2021 年第 1 期,第 15 页。
[4] 谢端琚、赵信:《武山傅家门遗址的发掘与研究》,《考古学集刊》2006 年第 1 期,第 380 - 454 页。
[5] 任瑞波:《西北地区彩陶文化研究》, 吉林大学 2016 年博士学位论文。
[6] 甘肃省文物工作队、临夏回族自治州文化局、东乡族自治县文化馆:《甘肃东乡林家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 4 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年,第 111 - 161 页。
[7] 张忠培、李伊萍:《关于马家窑文化的几个问题》,《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 年论文集》, 文物出版社,1989 年,第 265 - 272 页。
[8] 丁见祥:《马家窑文化的分期、分布、来源及其与周边文化的关系》,《古代文明 (第 8 卷)》, 文物出版社,2010 年,第 36 - 87 页。
[9] 何银宇:《甘肃东乡林家遗址分期的再认识 —— 兼论营盘山遗址的分期、年代和文化属性》,《四川文物》2011 年第 4 期,第 29 - 39 页。
[10] 甘肃省博物馆:《甘肃兰州青岗岔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72 年第 3 期。
[11]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宁夏海原县菜园村遗址、墓地发掘简报》,《文物》1988 年第 9 期。
[12]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海原县菜园村遗址切刀把墓地》,《考古学报》1989 年第 4 期,第 415 - 448 页。
[13] 宁夏文物考古所、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宁夏菜园 —— 新石器时代遗址、墓葬发掘报告》, 科学出版社,2003 年。
[14] 水涛:《甘青地区青铜时代的文化结构和经济形态研究》,《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论集》。
[15]许永杰:《黄土高原仰韶晚期遗存的谱系》,科学出版社,2007年。
[16]固原博物馆:《固原文物精品图集》(上册),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宁夏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61页;另外,固原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史前文明部分展出数件。
本文出自:《文物天地》 2024年第11期炒股配资找配资
发布于:北京市天牛宝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